PPP+特色小镇,打造多赢局面
| 招商动态 |2017-03-21
作为未来城镇发展中的重要招商引资载体平台,特色小镇去年以来收到了从中央各大部委到各省市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开始进入井喷态势。
由于特色小镇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还存在许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少专家指出,部分城市对特色小镇内涵认识不深,定位不明晰;产业定位同质化,特色不鲜明;市场动员困难,政策扶持不到位;资源要素瓶颈难突破,建设推进难等。
完善特色小镇制度体系
不久前,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举办的东北亚绿色发展(漠河)论坛上,财政部公私合作PPP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满莉提出,我国生态难题很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森林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中应当把可持续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第一位。
满莉认为,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绿色发展在制度设计层面缺乏系统规划与有效集成,同时,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特色小镇建设和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科学指导。目前包括很多被命名的特色小镇在内普遍缺乏整体上的规划及与之相关的技术方法体系的确立。此外,生态保护的考核监督与奖惩机制不健全,缺少配套机制。现有管理制度缺乏对森林湿地生态保护的奖励、森林生态补偿、责任监督等制度的明确规定。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学锋看来,特色小镇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模式主要有几种途径:一是通过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吸引同类企业或相关企业入驻,吸纳相关人才聚集。二是筑巢引凤,瞄准全球或全国一流水准,为特定类型产业或人群提供完善配套,提升对特定产业和人才的“黏性”。三是对接融入,抓住大都市疏散城市功能的机遇,承接特定城市功能或特定产业。四是扶贫开发,结合精准扶贫要求,统筹使用扶贫资金,实现贫困村产业创新与特色小镇建设的融合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避免“流水线”生产
“特色小镇要有特色,要因地制宜,要实事求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千万不能盲目跟风。那么到底要有什么特色呢?”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徐钧健表示:“特色小镇一定要有自己坚持的产业特色。”
“特色小镇一定不能只是给一个‘特色’的命名。如果一个小镇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它将很难长久兴荣下去。对于一个城镇来说,必然会产生人口的集聚,通过产业兴盛来带动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真正惠民的政策,这也是发展特色小镇的根本目的。”在徐钧健看来,落实到百姓利益的政策才是务实的好政策。
为避免“流水线”生产方式大规模的造城、造镇计划,徐钧健在提案中建议,全面清理上一轮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中的不良工程,必须坚持有特色产业基础,坚持科学、客观的特色小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特色小镇资金投入和使用监督体系,建立更为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开、公正、公平程度。
PPP模式融入小镇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平衡发展、全面发展,以投资推动为主转向以市场和创新驱动。资本作为产业的“血液”,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创新利用社会资本促进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是当前创新发展中的一大主题。
而新型城镇化形成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引擎和动力源,伴随多轮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和产业升级,天文数字的资金投入成为巨大挑战。
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提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
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特色小镇正成为社会资本的投资热点。对此,《提案》建议要创新融资方式,落地做实PPP融资模式、PPP合作模式等,研究设立特色小镇发展产业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和杠杆放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曾经,对于PPP的定义仅限于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工具,如今,随着政策层面的推动,特色小镇与PPP模式两个热点碰到一起,作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态。
据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介绍,PPP的正面效应从政府主体角度看,是减少财政支出压力,提高财政资金总体使用绩效和政府履职能力,社会公众可以得到受益和实惠。强化增加有效供给、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选择性“聪明投资”,PPP模式对于供给侧发力优化结构,助益适应、引领新常态相对应的潜力空间十分可观和可贵。
对此,满莉解释,在产业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政府主要通过购买服务、投资基金入股等方式,支持绿色发展生态建设运营,形成增加公共服务、政府资产增值、促进产业发展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