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冷小镇”冷资源催生热经济
| 招商动态 |2016-04-07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饱含了对黑龙江人民的亲切关怀,寄托了对黑龙江发展的殷切希望。讲话对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兴安岭林区来说,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在我区干部职工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学讲话谋振兴闯新路》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全区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落实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进而推动地委创新发展“六大产业”,深入实施“三大工程”,积极营造“两大环境”战略部署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奋力走出一条林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确保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近日,来自大连的张先生等几位摄影爱好者一路驾车,慕名来到“中国最冷小镇”。此时,虽然是春天,但气温仍然在-10℃以下,让他们感觉到了最冷小镇的寒冷。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在呼中的两天时间里,他们用相机拍摄了呼中的大白山、大冰雪以及初春泛红的红毛柳。
“这里的红毛柳真是太美了!在这个季节里感受大冰雪时还能看到红柳报春,真是不虚此行!”“虽然天气很冷,但这里的人们真的很热情,我们感到十分的温暖……”张先生一行激动地说。
据呼中摄影协会主席张万和介绍,从初春红毛柳变色,到冬季呼中雾凇景观,每个季节都会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纷至沓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黑龙江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振奋人心的话语,为林区的转型发展指明了一条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的捷径,更为呼中人发展生态旅游业增添了无比的信心。
呼中,全年无霜期80余天,年平均气温-4.3℃,历史记录最低气温达-53.2℃。低温本应是制约发展的“绊脚石”,现在却成了呼中的优势,他们依托全国城镇气象记录最低值所在地的优势,大打冷凉牌,通过挖掘“冷在四季”的冷文化,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最冷小镇冷文化给呼中带来了热效应。
随着不断的宣传,中国最冷小镇——呼中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直接拉动了呼中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新年刚过,一伙来自海南的游客慕最冷小镇之名,驱车从鲜花盛开的三亚而来,刚到滴水成冰的呼中,一下车就感觉到这“大冷天”的“下马威”,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最冷小镇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们的话:“不来呼中不知道天有多冷,不到最冷小镇不知道中国有多大。”
如今,来到最冷小镇,喜欢自然的游客可以漫步于中国最北的呼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感受万顷林海的震撼;摄影爱好者可以登上海拔1528米的兴安之巅——大白山,感受群山环绕的壮阔;探险爱好者可以深入黑龙山龙首洞,感受万年前古人朝圣的记忆;也可在“中国最冷小镇”呼中镇,体验极寒所带来的刺激与快乐。截至去年年末,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接待旅游人数19万余人次。
结合“冷在四季”的发展思路,呼中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大招商力度,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助力经济发展转型。
位于呼中镇北部的“咱家旅店”是呼中镇居民赵加凤在2014年看准大兴安岭全面停产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商机,投入20多万元建起的一个有10多个床位的家庭旅馆。从6月到10月天天爆满,看到商机,她又开办了“咱家山特产品店”,最冷小镇独有的“寒带麦饭石黑木耳”、有着千日果之称的偃松等山特产品在旅游旺季和新年前期销售十分火爆。
近两年,随着“中国最冷小镇”越叫越响,来呼中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同时快速带动三产服务业发展。到旅游旺季,宾馆饭店爆满,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为此,呼中区积极鼓励居民创办家庭旅馆,并准备今年投资建设两栋家庭旅馆,为群众参与带头示范。目前已经在呼中镇登记了13户楼房可供游客租用,共租赁15次。人流带动了经济流。呼中区的山特产品店从2013年的3家增长到2015年的21家。
他们还利用森林氧吧、避暑胜地的优势,推出“候鸟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气候热、污染重地区的游客,以休闲度假的方式来呼中休憩一段或较长的时间,此产品已经与中信旅游开展了合作洽谈。同时开展招商引资,尝试吸引民营资本介入旅游产业和特色林下产业,积极开发旅游商品。目前呼中的蓝莓、杜香等林下产品已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建厂,延长了产业发展的链条。
如今,“中国最冷小镇”的冷文化品牌正在呼中区的精心运筹下,搭乘旅游产业的列车,缓缓驶出伊勒呼里山脉……据统计,今年,呼中区景区景点日接待人数超过400人,比往年提升30%。不断攀升的数字,让呼中人看到了文化旅游发展的大好前景。